你的位置:网上配资杠杆开户_实盘股票配资平台_线上杠杆炒股申请 > 线上杠杆炒股申请 > 杠杆证券的风险 千山万茶绿,一叶一菩提——记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礤头村乡村振兴带头人刘国雄
杠杆证券的风险 千山万茶绿,一叶一菩提——记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礤头村乡村振兴带头人刘国雄
发布日期:2025-05-14 23:49    点击次数:56

杠杆证券的风险 千山万茶绿,一叶一菩提——记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礤头村乡村振兴带头人刘国雄

       2020年12月,一阵清脆的铃声在蓝口镇礤头村响起,村党支部书记刘国雄紧握电话,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可置信:“真的吗?我们真的验收通过了吗?”对方的回应仿佛一股暖流,瞬间涌入他的心田。刘国雄的脸庞上杠杆证券的风险,喜悦与激动如同海潮般澎湃,他转向正在埋头整理资料的村委委员游唐英,高声宣布:“通过了!我们村终于通过了上级扶贫部门的验收,正式脱贫摘帽啦!哈哈哈!”

       游唐英停下手中的笔,抬头望向刘国雄,脸上也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

       刘国雄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冲出礤头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站在楼前的空地上,昂首挺胸,向天空默默地喊道:“我们礤头村脱贫啦!”山涧吹来的山风,轻轻拂过他那渐染霜华的发丝,仿佛也在为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欢歌。没有什么比亲眼见证家乡在自己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走出贫困,迈向富裕更让人心潮澎湃的了。

       刘国雄的思绪飘向远方,他想起了对他寄予厚望的爷爷与父母,想起了栽培他的伯父,更想起了村里的父老乡亲。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在他的心中激荡不已。

       此刻,刘国雄的眼眶微微泛红,或许是太过激动,太过兴奋。他回想起担任礤头村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的点点滴滴,尤其是那些贫困户的家庭,廖运富和李义娣两家更是让他难以忘怀。礤头村的脱贫摘帽之路,走得何其艰辛,又何其不易!对于这来之不易的验收通过结果,他怎能不心潮起伏,激动万分呢!

       蓝口镇礤头村,坐落于蓝口镇的北部,是蓝口镇最偏远、海拔最高的村落。村委辖区下辖刘排、山下、老马山、老罗坑四个村民小组,全村仅有167户农户,727口人,其中贫困户就有26户74人。尽管精准扶贫工作队委派了深圳皇岗股份公司前来实施精准帮扶,但俗话说得好,“长贫难顾”,要让整个村子脱贫摘帽,谈何容易!

       最让刘国雄这位村支书头疼的,莫过于廖运富一家了。

       当初以乡贤身份回乡时,刘国雄也曾给村里的贫困户、老人们送上过慰问金。然而,对于那些深陷贫困泥潭的村民来说,那几百上千元的钱,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刘国雄深知,要让村民真正脱贫,必须为他们找到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正是这份使命感,驱使着他在2018年毅然决定回到村里,担起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任——村党支部书记、主任。

       解决问题,首先要直面问题。刘国雄至今记忆犹新,他初次踏进廖运富家的那一幕。那座房子还是廖运富十多岁时,他父亲一手建起来的,灰色的水泥地板显得有些阴暗,屋里的电线错落有致,却裸露在外。厨房被炉灶熏得漆黑,柴草堆放在一旁,单个的煤气灶孤零零地立在土灶旁,显然,他们家还不能完全依靠煤气来烹饪,经济的窘迫一目了然。

       刚上任的刘国雄深知,只要能解决廖运富家的生计问题,村民们就一定会更加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廖运富一家七口,上有年迈的母亲郑娥娣,下有四个年幼的孩子。年过七旬的母亲只能在家里看家护院,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大儿子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其他三个孩子还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更为棘手的是,廖运富的妻子无法正常与人沟通,且没有劳动能力。因此,虽然是个七口之家,但真正的劳动力只有廖运富一人。所以,帮助廖运富一家解决温饱问题和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一家人的经济困境,往往是整个村子脱贫致富路上的最大绊脚石。村民们虽然家家户户都种有茶树,但规模效应尚未形成,茶叶经济产业链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刘国雄决定借助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改变村容村貌,树立村民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茶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刘国雄带领村民们不仅在2020年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还为礤头村的茶产业闯出了一条品牌之路。

       面对笔者的采访,刘国雄的思绪再次飘回那片他深爱的土地,回忆起与礤头村结下的不解之缘。

五指山下,茶韵人家

       连绵的五指山,宛如巨龙静卧于河源市的怀抱之中,五峰并峙,犹如五根擎天巨指耸立于天地之间,因此得名五指山。其最高峰海拔逾千米,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山间林海浩瀚,绿意葱茏,生机勃勃。立于峰顶,可俯瞰河源连平、龙川、东源三县之辽阔地域,远眺东江蜿蜒如带,近观山脉连绵不绝。

       礤头村,坐落于五指山之麓,其地土壤为沙地红泥,肥沃适宜。村民自定居于此,便以种茶为业,至今已有四百余年之悠久历史。如今,礤头村之山坡,茶树葱郁,四季常青,宛如大地之上,一行行翠绿的五线谱,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礤头村境内,有始建于明末清初之栖霞寺,古韵悠长;老马山八角楼,百年风韵犹存。此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实为福地也。

       1970年9月,一声啼哭,打破了礤头村这个离蓝口镇15公里远的偏僻山村的宁静。刘家迎来了第一个男孙,他便是刘国雄。他的到来,为刘家带来了无尽的喜悦。爷爷刘三兴对他疼爱有加,母亲坐月子时,家里天天杀鸡补身,以表庆贺。伯父与爷爷皆视他为刘氏家业之继承人,寄予厚望,倾注深情。

       刘国雄自幼对礤头村之山水情有独钟。当别的小孩向往大山外的繁华世界时,他却独爱大山,乐在其中。他常于大山中游走,整日不倦,亦无惧无畏。山中兰花、野香樟、鸭脚木等珍贵植物,他皆能熟记其花季与香味。遇险要之地,他细心铭记;见野猪、黄猄,他亦能与之友好相处。或许,山林中的动物们,亦能感知他身上的善良与博爱。

       刘国雄儿时之记忆,由个人模糊之印象与母亲之陈述共同构筑。他忆起爷爷喜茶,那时村里家家户户皆种茶。五指山上,野山茶遍地。爷爷煮茶时,先以陶罐盛茶,火上微烤,再注水煮沸。茶香四溢,满室芬芳。爷爷品茶之时,双眼微闭,满脸陶醉,那醇香、甘甜之味,仿佛能透过神情传递开来。煮茶之余,爷爷亦常为孙子孙女烹制美食。刘国雄至今难忘,爷爷曾为他与堂姐在火炉里蒸制油果之情景。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食物便是爱的最直接传递。

       礤头村人之茶,多自饮或待客。种茶、采茶、炒茶、品茶等传统技艺,皆由村里老一辈人口口相传、以身示范。孩童们在长辈之耳濡目染下,亦能迅速掌握炒茶之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人种茶颇丰,自饮不尽,便以报纸包裹,携至镇上售卖。一包两元,此乃礤头村茶叶经济之雏形。礤头村海拔较高,山地红沙泥质,适宜种茶。所产之茶,口感纯正,甘香宜人。故彼时,礤头茶已深受当地百姓之喜爱。镇上邻近村民,亦常至礤头村索要茶种。

礤头村红沙土茶山

       那时,一条沿石壁开凿之羊肠小道,乃礤头村与外界相连之唯一路径。村子宛如世外桃源,依五指山脉之背头山而建。虽离蓝口镇有15公里之遥,地处偏僻,但村里却有一所学校,孩子们可从一年级读至初中二年级。如此,村里孩子皆能接受正常之教育。

       刘国雄天生聪慧,本为读书之好料。然他自幼爱山游玩,野性难驯,不甚喜读书。其父虽曾任大队书记,但文化水平不及大伯。故刘国雄上五年级时,大伯便将他带至身边悉心栽培。

       男儿志在四方,刘国雄伯父高瞻远瞩,携他至工作之镇就读。后来,刘国雄于河源中学完成高中学业,面临考大学之抉择。然而,他并未选择这条被老一辈人熟知之路,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深圳打工之征程。深圳,成为了他闯世界之起点,亦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之战场。

       1988年,风起云涌之时,电子产业悄然兴起。他勇往直前,投身其中。仅一月之余,便获宝贵之暂住证。此证虽小,却如他在深圳之临时身份证,更是他勇敢追梦之见证。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尝试激发了他与姐夫携手共创未来之决心。姐夫,一位退伍军人,成为他事业上最坚实后盾。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开启了创业之征程。深圳,这座年轻之城,以其独有之活力与包容,接纳了每一个怀揣梦想之灵魂。他带着对未知世界之好奇与渴望,将户口迁至深圳,仿佛是在向过去之自己告别,同时亦是在向未来庄严宣告:他将踏上从商之路。起初,他涉足印刷行业,很快便成为了产品包装印刷业之佼佼者。  

       时光荏苒,转瞬已至1991年春。在忙碌与奋斗中,他邂逅了生命中之另一半——一位温婉而坚韧之湖南女子。她之出现,如春日里最温柔之风,吹散了他所有之疲惫与孤独。两人之相遇,仿佛是命运之巧妙安排,让人生这段旅程不再孤单。他们携手并肩,共同面对生活之风雨,亦共同享受成功之喜悦。

       生活之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停歇。1993年冬,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回归河源。此次,他选择了投身基建行业,决定用双手在家乡之土地上筑起一座座坚固之桥梁、一条条宽敞之道路。五六年间,他见证了家乡之日新月异。

       岁月如梭,转瞬已至2008年。对他而言,这是充满变革与机遇之一年。他再次调整方向,将目光投向了汽车销售与服装行业。在汽车销售领域,他凭借敏锐之市场洞察力和诚信经营之理念,赢得了客户之信赖与好评。

       事业有成之时,他始终不忘回馈社会,尤其是回馈自己之家乡。每次回乡,他皆慷慨解囊,为村里之老人送上温暖与关怀。然而,他深知单纯之物质帮助虽能解一时之困,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家乡之面貌。于是,他开始探索更多能带动家乡发展之路子。

       此段旅程,既是他个人奋斗之缩影,亦是时代变迁之见证。从河源至深圳,再从深圳回归河源。从个人命运之角度来看,刘国雄所走之路,宛如他儿时游走之大山,崎岖却充满新奇。

铭记乡愁,归返茶山

       初秋晨曦,刘国雄携村委委员游唐英、村民刘运强及笔者,再度踏上五指山的蜿蜒小径。他心中怀揣着一个愿望,那便是寻觅村中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两株百年老茶树。

刘国雄(右)与村民刘运强带作者到五指山寻找两百多年的古茶树

       每当踏上这座儿时熟稔的五指山,刘国雄的思绪便如潮水般涌来。时而漫步于山峦之间,时而穿梭于茶园深处,儿时村落生活的点点滴滴骤然间清晰如昨,让年逾半百的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深情厚谊。望着眼前绿意盎然的茶山,目睹村民们凭借一片片娇嫩的茶叶走上了富裕之路,刘国雄心中那份曾经浓郁的乡愁得以慰藉。

       礤头村这片土地,承载着他成长的足迹与回忆。尽管儿时爷爷在家中支炉煮茶的温馨画面已逐渐模糊,但父母谈及村中茶园时,总会提起爷爷辈们前往五指峰采摘、种植山茶的往事。这正是他在外闯荡多年后,毅然选择回归故里,肩负起建设家乡重任的根源所在。

       人无论走得多远,只要心中铭记着乡愁的滋味,记得自己的根在何方,终有一日会踏上归途。刘国雄自然不会忘却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和亲人,更无法忘怀儿时那杯礤头山茶的醇厚滋味。

       人生,便是一场离别与归来的旅程。刘国雄感到庆幸的是,他始终铭记着乡愁的味道,铭记着儿时爷爷品饮的礤头茶。因此,当他在2018年10月回到礤头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心中已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

       他要致力于茶文化,要让世人知晓村中四百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让更多人品尝到纯净无污染的礤头茶。

       路通则财通,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彼时的礤头村虽已通路至镇上,却尚未实现硬底化。这犹如一户人家购得新房,却迟迟未能装修一般。

       家贫难持家。2018年10月,刚上任的刘国雄为解决村道硬底化及提升工程项目落地问题,召集村民代表共商大计。他语重心长地问道:“大家扪心自问,扶贫工作队带着资金来为我们修路、美化村庄,我们难道不应该感激吗?”

       代表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刘国雄突然提高嗓门:“可如今,我们要人家买我们的地来修路,这说得过去吗?”

       “说不过去。”村民代表们的声音细若蚊蚋。

       “但书记,现在规划的路线确实占了我家的地。您也知道,我家本就不富裕,凭什么要我家吃亏呢?这路又不是我一个人走的。”村民刘叔站起身来说道。

       刘叔话音刚落,刘国雄义正词严地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这是我们村内部的事务。工作队现在就要我们一句话——修还是不修?修,就必须村民出地,工作队不可能买地;不修,人家就不做这方面的扶持,另寻他项。”

       村民代表们纷纷低下头来。刘国雄心里明白刘叔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眼下确实无法向工作队要求补偿。

       村民工作难以推进,道路提升工程便无法实施。刘国雄最终决定让刘叔回去考虑几日。

       数日后,刘国雄再次找到刘叔:“刘叔,我也知道,这次道路提升您出了地却拿不到补偿心里不好受。但您是我们全村的恩人,全村人都会铭记您的贡献。若错过这次机会,我们礤头村不知何时才能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

       经过几日的思索,刘叔也想通了:“只要村委记得我们的付出,乡亲们心里不忘记我们为礤头村所做的贡献,这地我不要补偿了,用来修路吧。只是村委得帮我们找找茶叶的销路啊!”

       “我和乡亲们都感谢您。”刘国雄紧握刘叔的手说道,“以后茶叶销路有问题您直接告诉我,我一定解决!”

       村民工作既难又易。村道提升工程就这样尘埃落定,并如期展开。

       2019年12月,当更加宽阔平坦的村道展现在村民眼前,当健身广场成为村民锻炼身体的好去处时,村民们的脸上洋溢出了更多的笑容。这一年,礤头村还荣获了广东省卫生村的称号,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刘国雄倾注了更多心血与时间,努力让廖运富家也能摆脱贫困。廖运富家人口众多,劳动力却稀缺。在村委的帮扶下,廖运富家种上了三四亩茶树,但仅凭茶山的收入还远远不够。于是,村委又助他家种植了木耳、香菇等经济作物。

       礤头村电商服务站的成立,开启了电商销售渠道。村委首当其冲解决了廖运富家茶叶、木耳、香菇的销售问题。

       2020年8月,礤头村迈入了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正值暑假,刘国雄带领一支室内装修队走进了廖运富家。原来,在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谢建伟的竭力筹措下,为贫困户廖运富争取到了一笔资金用于房屋的室内翻新。于是,刘国雄马不停蹄地联系了室内装修队。不久,廖运富家的电路、厨房灶台均焕然一新,房屋也进行了整体翻新,屋后还砌筑了护坡挡土墙。

       当刘国雄再次踏入廖运富家时,他的心踏实了。翻新后的屋子宽敞明亮,厨房也安全整洁。

       四十余公里的硬底化村道,不仅连接了村外与村委,更通达了茶山。这使得几个生态茶园相继落户礤头村。

       在全体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委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迎来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那是让刘国雄倍感自豪的时刻。那一刻,他想起了:“共产党人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的伟大使命。”还有什么能比看到自己的父老乡亲在自己的带领下顺利脱贫、迈向小康更让人欣慰的呢?

千山万茶绿,一叶一菩提

       礤头茶,以其卓越的品质,日渐赢得众人青睐与赞赏。刘国雄心怀宏愿,欲使更多人知晓,东源县诸多乡镇的村民,皆曾踏足礤头村,觅取茶种。基于此实,礤头村为礤头茶申领了“源·山茶”之商标,以彰其名。

       念及河源之地,不仅有万绿湖之碧波荡漾,更有千山茶园之翠绿盎然,刘国雄深感,此乃提升礤头茶声誉之良机。

       2024年9月7日,在红星东路古朴而雅致的福苑茶庄,刘国雄书记将礤头茶的深厚底蕴和纯粹之美向我娓娓道来。

刘国雄(左一)接受作者采访

       茶庄之中,名茶荟萃,礤头茶或许并不夺目,无显赫出身,无华丽包装,更无铺天盖地之广告。然于深谙茶道、追求茶之本真之茶客而言,礤头茶犹如一股清流,沁人心脾。更兼其价格亲民,健康无害,满足了茶客们对纯粹茶味之渴望与追求。此非仅一杯茶,实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之生活态度也。

       然而,好茶亦需伯乐识。礤头茶虽佳,却因品牌效应缺失,难以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售价自然难以提升,茶农之辛劳与汗水,往往难以换得应有之回报。面对此境,刘国雄心忧且希,他深知,唯有使礤头茶拥有独属之品牌,方能打破僵局,改善茶农之生活。

       思及村中廖运富一家,思及那些贫困户,思及村中村民,皆因种茶卖茶而走向富裕。刘国雄深知,这一片小小茶叶,乃村民生活之依靠,他们对之充满虔诚与敬畏。

       村民脱贫后,刘国雄踏上了探寻礤头茶品牌之路。他穿梭茶庄,深入调研,学习借鉴福建安溪红茶、云南古树茶、河源仙塘茶之品牌推广与销售模式。他深谙,品质乃品牌之灵魂,唯有不断提升礤头茶之品质,方能使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礤头村,这片被红泥沙土覆盖、深藏于高海拔深山之中的净土,是礤头茶品质上乘的根源所在。这里的茶树沐浴着纯净的阳光雨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每一片叶子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精华。另外,虫害防治采用生物抗虫法,坚决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确保了茶叶的纯净与安全。这样的茶叶怎能不让人心生喜爱,怎能不成为茶客们心中的放心之选?

       更令人称道的是,礤头村家家户户都传承着古老的炒茶工艺,古老的手工炒茶通过手工翻炒、揉捻、控温,能根据茶叶的含水量、嫩度进行实时调整火候、力度和手法,茶品更纯,但是,效率不高,一天只能炒三四斤。后来,在大型茶园引进机械设备进行机械炒茶后,村民们每家每户都添置三万多元的机械设备,用机器杀青,用人工揉捻,在传统手工炒茶中融入机械炒茶使礤头茶成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茶品,得到更多顾客的青睐。

       礤头茶按品种分有春茶、夏茶和花茶、白露茶,遇到湿度、温度适宜的年份还能产出“十月小阳春”茶,也就是雪片茶。春茶滋味爽口,夏茶口感浓郁,花茶气味芬芳,白露茶清雅甜润。逢天时地利,十月小阳春里,雪片茶悠然问世,如冬日初雪般纯净珍贵。礤头茶按等级分,又可以分成细茶、粗茶、老茶、粉茶。细茶如丝,粗茶质朴,老茶醇厚,粉茶细腻,每一叶皆是大自然赐予的。

       9月8日我到访礤头村的当天,本要寻访其中一位精通传统与现代炒茶技术的炒茶师。但是,因为是周末炒茶师忙自己家里的事去了,未能见面。

       但从刘国雄的口中,我了解到,这位炒茶师平时对炒茶也是极富创新精神的人,他虽然已经熟悉传统的炒茶技艺,但是,为了茶叶的口感更好他还在不断地创新探索。一次偶然的尝试,他炒出了茉莉香味的礤头茶,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而后,他又不断地尝试,据说,现在礤头茶除了原味,还有茉莉香味的、玫瑰香味的。

       恰逢白露,让我有了见识礤头村白露茶的机会。

       在礤头村,白露时节,翠叶凝露,绿茶之韵悄然酝酿。匠人轻抚茶青,于炽热铁锅中演绎着古老与现代的交响。初时,茶叶轻吟,于指尖跳跃,随温度升高,渐次舒展,翠色转深,香气初绽。翻炒间,火候微妙,既去青涩,又锁鲜灵,每一缕茶香都是时间与耐心的馈赠。最终,当茶叶均匀泛出柔润光泽,一曲炒茶之歌圆满落幕,留下的是白露绿茶独有的清雅与甘醇,仿佛能听见山川的低语,让人感受季节的更迭。

       到礤头村的当天,白露过后的第一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炒茶的香气之中。

       我仿佛踏入了陶渊明笔下之世外桃源。刘国雄书记告知我,有村民炒制了白露茶。我虽平日多饮红茶,然我哥酷爱绿茶,此时正是品礤头村白露茶之佳时,于是我购得两斤,欲中秋节赠予哥哥。

       女儿见我首次主动购茶,欲观我所买之茶与她所买有何不同。于是,我提议女儿为我们泡制礤头村之白露茶。

       女儿曾于西双版纳制茶公司工作,亦曾开店售茶,大学时还选修茶艺,对茶之了解远胜于我。

       女儿边泡茶边讲述茶文化,母女情感愈发亲密。原来,与家人静心品一种茶,体会慢生活,亦是一种享受。

       摇香过后,女儿让我轻闻茶香,而后开始泡茶。轻启茶盅,一缕白露之晨的清新悠然溢出,那是白露绿茶独有的韵味。细品之下,我感到仿佛置身于初秋微凉的晨曦中。每一口都是自然的馈赠,甘醇中带着淡淡的草木香,滑过舌尖,化作一丝丝清凉,沁人心脾,唤醒了沉睡的感官。我有幸品尝到了这一季的白露茶,那独特的韵味瞬间征服了我的味蕾,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礤头茶的魅力所在。

       女儿喝过礤头茶后都连声称赞好喝。

       我未曾料到,传统炒茶工艺与礤头村村民家中之炒茶设备能如此完美融合,炒制出如此醇、甘、香之茶叶。我想,人们一定更喜爱这些既保留传统工序又结合现代设备制作之茶叶。因为,此等茶叶更能让我们品出天地人之融合,品尝到茶叶之醇香。

       传统炒法要求高温,人力难以持久,然机械可为之;机械设备可控温,却难以把握火候,人力却可游刃有余。如今,将传统手法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进行炒茶,礤头茶之醇、甘、香便应运而生。

       我有幸饮得此等礤头村白露茶。想到四五斤鲜茶叶方能炒制出一斤茶品,而一斤礤头茶不足百元,实乃普通百姓寻觅之物美价廉之佳品。

       每次喝着礤头茶,我就想到礤头村碧山春生态茶园里高雅的茶室,还有茶室里那位叫海青的哑巴画师,心中不由得慨叹“千山万茶绿,一叶一菩提”。

       刘国雄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的带领下,礤头茶开始逐渐走出深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虽然道路依旧漫长且充满挑战,但刘国雄对茶叶品质的坚持、对传统的尊重、对茶文化的热爱,已经为礤头茶赢得了越来越多茶客的认可与喜爱,礤头茶也被评为河源市十大好茶。 

       现在的礤头村,绿意盎然,茶韵悠长,茶叶种植已蔚然成风。礤头村一万三千余亩之林地、山地,种上了五千二百余亩之茶叶,年岁更迭间,孕育出约六十吨佳茗,年产值高达一千二百万元。2019年,礤头村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2024年4月,礤头村所在的河源市伟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茶产业,已成为礤头村腾飞的翅膀,2024年带着礤头村飞进了广东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书写着乡村振兴之辉煌篇章。

作者简介

       邱燕妮杠杆证券的风险,笔名妮妮,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惠州散文与散文诗学会理事,曾在《广东教学》《家庭》《惠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100多篇,著有散文集《生命流淌过的香溪河》。